论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城镇化的推进

点击数:318 | 发布时间:2025-08-05 | 来源:www.jlfupin.com

    Abstract:Urbanization impell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ociety and greatly raised residents’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 Many schola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one-way flow that flow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residents in cities and towns also can live and work in the villages. We should consider two-way flow, avoid the conges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promote coorp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rea and rural area, steer social resources and funds to village, and impel in-situ urbanization. Proceep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ne-way urbanizat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at two-way urbanization is more correspond with the current fundamental conp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provides corresponp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wo-way urbanization at last.

    Key words:two-way flow ; village ;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144(2016)-03- 20(4)

    1 前言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策略。吴江等觉得,新型城镇化主如果指以科学进步观为统领,以新型产业与信息化为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进步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进步道路。杨重光觉得,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进步观指导下,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以现代交通通讯互联网为物质技术方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适当的结构和空间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并以城乡和谐进步为目的,城市带领农村进步,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方位、和谐和可持续进步的城市化道路。

    当然,不同国家城镇化模式不同。张占仓指出,西欧代表的是政府调控下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美国则是自由放纵式的城市化;日本采取的是集中型城市化;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进步中国家的城镇化则是“过度”城镇化,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进步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镇化大起大落。针对国内的城镇化,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考虑。仇保兴指出城镇化不是城市单方面的作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用途的结果,需要同时考虑城乡的协调进步,才能保证城镇化有序健康进步。张占斌指出,能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取决于一系列公共政府的集合,更取决于改革难点的突破。陆大道等人从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提出,国内城镇化进程过快也将引起一些问题。从20%到40%城镇化率的历程时间: 英国120年, 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国内是22年(1981―2001)。然而,依据国情、城镇化人口总量与产业支撑等剖析判断,国内没条件支撑这么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过快将衍生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人口就业难等很多问题。城镇化让不少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单纯的农民工市民化,单向城镇化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城镇化进程上,大家可以效仿德国、法国的一些做法,引导城镇居民向农村转移也将是城镇化的要紧内容。 贺军觉得,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适应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进步的规律,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量,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就会同时出现,不一样的人群有不一样的需要,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要。譬如伴随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他们有更多的休闲需要,对更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有逃离城市喧闹的需要等。另外,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有规范原因。现在,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土地规范不同,农村土地规范改革的前景是驱动逆城市化现象是什么原因之一。譬如拿到农村户籍后,可以拥有农村土地、林地的承包权(若是长期承包,等于变相拥有产权)。农村宅基地也存在规范改革的前景,假如将来宅基地产权规范改革获得突破,宅基地可以上市进行产权买卖,将会赋予农村居民一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还可以刺激数目可观的城市资本下乡。国内现在数目极为可观的小产权房,就是城乡土地规范落差的畸形结果。现在,农村土地规范改革已火烧眉毛,这应该是中国讨论逆城市化应该考虑的一个焦点,中国的农村土地规范改革已经紧急带后,跟不上形势进步。假如在规范改革上突破,中国的逆城市化并不是坏事,对于推进资本下乡、促进小城镇建设和进步,事实上大有好处。与发达国家的经历类似,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土地规范改革滞后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扭曲。假如客观看待这一现象,并借势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改革,逆城市化现象完全可能成为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正能量。 2 目前城镇化进步概况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两化”互动策略的深入推进,城镇化节奏不断提速。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国内城镇化飞速发展,2002年至2011年,国内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进步。截止2011年,国内城镇人口总数为6907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27%。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进步中心主任李铁于2015年指出,国内城镇化率从17%多提升到52.6%,仅仅花了30多年时间,使总共有7.1亿人口进入城镇化进程,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些。以西部区域的四川为例,经初步测算,截止2012年末,城镇人口达3515万人,城镇化率达43.53%,“一核、四群、五带”(成都都市圈进步极核,成都平原城镇群、川南城镇群、攀西城镇群、川东北城镇群等四大城镇群,成德绵广、成雅西攀、成资内自、成遂南广达、成眉乐宜泸等五条城镇经济进步带)的城镇化策略格局初步成型。而依据《四川城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8%左右,每年平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达4000万人以上,城镇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得到显著提高。

    3 农村人口入城的“单向”城镇化后继乏力

    到现在为止,城镇化几乎完全是农村人口进入各类城市(镇)的单向运行,当城市后续空间(尤其是土地)容量较大时、当入城本钱不高时、当农村适城群体(能换业、有消费承受力)较大时、当政府能承受较大投入补贴时,这种城镇化尚能得以保持甚至呈阶段性迅速进行。但当城市土地空间越发有限(自然空间、政策限制、本钱高企),当入城本钱因城市人口达到肯定水平而相当高昂从而限制农村人口入城、甚至让已入城人口备感艰难,当农村因单向城镇化不断凋敝、入城人口飞速衰减,当政府因经济形势和财政能力影响再难大举补贴、投入带动城镇化。如此单向的城镇化一方面因庞大人口缺少疏通“停滞、拥堵”在城镇,其次因缺少新生主动入城人口,从而愈加看上去后继乏力。同时,一部分“厌倦”城镇的退休、准退休中高档消费人群,有着强烈的回归乡村愿望,尽管他们在城镇已基本完成生活使命而不会有太多新的贡献,但当其能从容、高雅的回到乡村生活后,其相对于农村还有巨大潜在剩余价值的常识优势、专业技能、文明经验、工商业意识,能非常不错的低本钱、大面积、持续化的辐射、润泽、服务其回归的乡村,无声无息间就能靠这类回归乡村的城镇人口消费拉动乡村进步,靠这类人口的常识、文明辐射提高农村文明素养,当然也间接的为将来持续的城镇化做出潜在巨大贡献。但当下政策体制、环境对城镇人口回流乡村的阻隔却让这所有不可以发生,致使城镇化变成农村人口单向挤入城镇、城镇不断臃肿而排挤新来人口、农村不断流失而陷入凋敝的双输型、不可持续的境地。

    4 城乡人口互迁的双向流动为城镇化注入新的动力

    农村的人口单向地转移到城市里来,这种城镇化的规模有去无回单向流动的城镇化的模式是没弹性的。所以在经济进步过程中驱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考虑城市跟乡村这两者是应该相互交融、相互流动。使农村中有意愿到城镇且能在城镇存活进步的人口流向城镇,使城镇人口中有意愿、有条件离开城镇归回农村生活的有关人群流向农村。如此的城镇化叫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地流动的、弹性流动的,使得城镇化呈现出一种交互式、有回路的合理、自然、持续化地尊崇市场经济规律,跟从大家生活阶段追求的变化的人口从容流动,方能一方面防止大城市化的系列问题、困境,其次防止农村人口的断崖式流出而致使农村的凋敝、窒息。依据有关的调查,农民在城市里面进行工作,到了55岁90%的人想、渴望回乡养老,所以说农村以后是一个很便宜的、而且符合国人心理的养老场合,同时城市里有相当比重的退休老人、准老人渴望回归乡村颐养天年、追寻田园生活。在杭州、上海这种现象近年来已很明显了,退休了的一些人,就去农村租一个房屋,然后在那里养老,而且种一些生态蔬菜可以防止城市的污染空气,也减轻了城市的重压。所以这种弹性的城乡互补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随着的城镇化,是城乡都可以相互随着、相互支撑的稳健、可持续的,这种模式对减轻老龄化的重压,城乡的互补的进步与维持国民经济进步的适度弹性是很有用的。

    双向城镇化,就是让有意愿回到农村的部分城市人口,在尽可能降低顾虑的状况下便捷地回流到农村从事养老、田园生活体验、创业等。城镇化也因打通了人口流动的回路而形成持续动力。据笔者对成都区域55-65岁范围内健康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近45%有离开繁华、喧嚣城市回到、找寻合适的农村田园享受生活的意愿。这部分城镇人口在统计上不会因流向农村而减少城镇化率,而这种人口流向趋势会在如下3个方面很大地促进新的城镇化:(1)置换出相应的城市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生活本钱从而减少需要入城农民的进基础知识槛。(2)让城市部分消费(对城市是累赘、对农村却珍贵)直接释放到农村、带动农村有关流域进步。(3)在农村引发有关产业跟进、人口聚集,从而拉动地区内农民不需要离乡、离家而就地渐渐城镇化。

    5 双向城镇化重点在于打通城市人口流向乡村的通道

    因为土地规范的限制,使得农村土地在地方政府的控制、支配下可以成批量地陆续变身为城镇工商业、建设用地而驱动关联人口入城,加上城镇在政治地位、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福利配套等方面的先天绝对优势地位每时每刻不在吸引农村人口的到来。但城镇人口(从农村流入城镇的很住人口也尽可能不愿离开城镇回农村)往农村流动的空间却极为狭窄、通道几乎没打开,相当一部分城里人尤其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渴望回归乡村享受那份安静、从容、简单、自然的、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望乡”族们,集聚在该群体身上的客观消费没法释放、守着几十年为生活、工作所限制的已经熟知得有的麻木的城镇热闹生活工作场合,不可以达成自己本来力所能及的“魂归田园”乡村生活梦。这很大的限制了城市反哺乡村的那部分优质消费回流乡村,也由于这类退休、准退休中高档消费人群离不开都市而部分堵塞了农村人口流入城镇的空间从而限制了城镇化的稳健、可持续推进。 相对于农村人口入城而言,现在城镇人口进入农村(长期留下来、不是偶尔观光体验)的通道尚未开启,而打通这个通道的重点在于:“农村资产产权(当下主如果用权)的合法、受保护、有威信、能放心的买卖、置换”。其实农村庞大的庭院、林盘、田园、山水对于当地相对贫穷、急于改变、习惯麻木的农民而言无甚价值,而对于渴望回归田园、寄生山水、享受庭院的城里“富豪”尤其是中老年人而言却是无价之宝,偶尔蜻蜓点水式的郊游看到艳羡的田园被其他人“糟蹋、弃置”时却只能叹息、难有作为。因此,假如能让这类对部分城里人来讲宝贵的农村资产用权合法买卖,假如还能激活这类城里人在城里的相对低效用甚至闲置的房地产用于买卖、置换和入乡投资、消费,城镇人口进入乡村的通道就会被开启。

    6 打通城市人口流向乡村通道的对策建议

    6.1 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让村农村生活拥有基本的物质支撑

    对于农村区域尤其是城市(镇)辐射区域农村,其好的生态条件、田园风光、淳朴乡情、稀疏人口、低本钱生活(相对于城里)等都是部分城里人尤其是接近退休和已退休并渴望回归田园的城里人很在乎的,一旦这类他们中意的农村区域拥有基本的水、电、气、路、信息、医疗等公共基础条件,这部分长期生活、工作在拥挤城市(镇)并已对此有的麻木而的城里人,将渐渐尝试用自己在城里拥有些有关物质条件去交换自己看中的农村田园生活环境、生活方法,同时也就把自己那部分城市(镇)生活空间交换给了渴望进城的农村人或外地人。

    6.2 调整有关地办法规,让农村部分产权(用权)可以与城市(镇)产权市场化置换

    正是由于农村巨量的房子、林盘、庭院、溪流等对于城里人来讲很珍贵的田园资产在目前的法规限制下不可以参与市场置换、买卖,才使得这类部分城里人魂牵梦绕、渴望拥有些农村资产却被广大渴望脱农入城的农民视若敝帚、无心收拾、随便荒废。假如可以通过调整这方面的地办法规,解除有关政策限制,让这部分农村产权用权能合法的进行市场化买卖,能与城里人的城市资产进行市场化置换,开启城乡职员、资产、消费、生活的双向流动通道。一方面把渴望归乡的那部分城里人引入乡村、释放其消费于农村,并因其生活消费而带动身边农民就业、习惯身边城镇化元素(培育潜在城镇化人口);其次释放城市(镇)部分资产空间为新入城人口提供空间,减小单纯城镇扩张的重压。

    6.3 对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免除流动的城乡人口的后顾之忧

    通过改变、优化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管理和服务,建设城乡统筹、异地无缝对接、便捷用划转的服务体系。对接城乡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群体、不同政策标准的公共福利推荐,让流动入乡居住的城里人可就地领取、享受自己应得福利,让离乡入城的农民也可就地无障碍获得我们的福利,免除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带来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关联政策跟随担心,轻松、合法、自由的参与推荐城镇化带来的选择性成就。

    6.4 加大城镇社区与农村对接,促进城乡互动的基层平台建设

    城乡互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首要条件下,也需要对接平台。目前城镇最活跃的基层就是社区,以城镇社区为启动平台,加大与有关农村区域的对接、交流、互动,为农商品入社区、农村劳动力入社区、社区消费下乡、社区人口下乡、社区农村对接互动等提供支撑平台。渐渐开启城镇消费下乡、城乡人口互动、城乡产权置换买卖、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新型城镇化通道。

    6.5 加大农村法治、治安,建设能吸留城镇人口的规范、文明农村环境

    除去配套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以外,农村不规范、过度人情化、让人担心的信用、法制、治安、人际关系等文明环境的风险也是城里人进入乡村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基层管理服务部门花大力气优化治安环境、强化法治权威、增进信用观念、树立契约意识,把文明、法治、诚信等城里人重视、依靠的“城市”要点植入农村,让入乡的城里人尽可能免除这类方面的担心、恐慌,对于可能出现的对入乡城里人欺负、伤害、不讲法理等行为、威胁严格依法准时惩处,让农村真的成为部分城里人可以回归、依归、长留的田园,当然潜在的也是为农村人打开更宽松的提高生活、入城逐梦的空间。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